Playlist#140: TAO


有毒的關係要離開。如果這段關係時常讓人情緒失控,自我懷疑,打亂原本確信的根基,影響到日常生活,就該斬斷。否定自我的情緒說來就來,即使知道那無益,卻無法控制,繼續鑽牛角尖,卻沒有盡頭。盡頭是筋疲力盡,像把身體內臟都掏空,思想的積累都磨損,才得以反彈。然而反彈後得到的結論,並沒有想像中的豐盛,只是,那是有毒的關係,我曾掉進去一次,要避免再掉進去一次。

有毒的環境也要離開。如果那環境讓人變得頹靡,不再有自發性的探索,不再永動機般源源不絕有新的靈感奔來,彷彿四周都圍起了高牆,在高牆上主事者畫了幾扇窗,封閉、限縮世界原本的樣貌,樣貌隨主事者的喜好定義,就該離開。我受制於人,控制我的人並不值得我的尊敬。我只能閃躲,躲到陰影處,從遠處觀望信仰起舞的人群像嗑完藥吹捧主事者,他們好像站在世界的中心,振臂吶喊,卻未能察覺其中的偽善與渺小。我感受到的只有厭惡。


廣告

走直線


對這世界曾有過
一些描述起了頭
但沒有下文
她說:你真窩囊
我不否認
因為什麼人離開
產生的厭倦
並不容易稀釋

再見到你
雖然你胖了
產生距離感的方式
依舊清晰可辨
我已經學會
一些無動於衷的應對
平交道放下的柵欄一般
簡單而暴力的畫面
時間倒數完
就能繼續走直線


Playlist#139: 不確か


看了一部職場愛情漫畫《汗水和皂香》,因變態男主角喜歡聞女主角的體味而發展的浪漫愛情故事。其中有一幕非常感人:女主角的父親終於得知女兒要和男友同居後,感慨地說(大意):孩子從小到大,不論我下班後再怎麼努力趕回家,永遠是最後一個知道消息的。
子女第一個告知對象往往是母親,也許是因為父親形象太過嚴厲,或者不知變通,或者父親的情感一直都是收在內心最底層不表露亦不能表露,有堵天然的牆,讓人找不到入口。而母親通常扮演著和父親吵完一架,端飯進房間進行餵食的角色,會說些安慰鼓勵的話,傾聽子女真實的表達,不做決斷,偶爾責罵但不批判。
我第一次看到這種威嚴內斂型父親的遺憾,然後想到父母,在某個時間點,角色似乎轉換了,守舊的母親並不喜歡改變,樂於挑戰的父親反而是一個可以商量的對象。

花了一個月讀完《其後》,過程非常煩躁(過年期間甚至追完了《來自星星的你》、《只想告訴你》動畫就是抗拒翻開小說),一直看主角在原地打轉,往前兩步想去開抽屜的時候,又臨時縮手。隔兩頁,又好像下定決心似的要去開抽屜,再臨時縮手。如果不是自己的事,很容易就可以大喊「別逃避!」,雖然我可以理解主角經歷的創傷不是我所能想像,但還是令人煩躁啊。
在書裡看到一個詞「交淺言深」直擊要害,尤其喝醉之後,特別想要抓別人聊一些沒結論的話題,讓大家尷尬在那,只好繼續喝酒度過。


靜默


每天都想重新做人
但記憶的手
緊抓著腳不放
街道上每個角落
都會看見你的臉

在夢裡我被肢解
然後重組
被放進玻璃櫥窗
卻無處申訴
昨天已經有了生命
熱衷於復仇

別讓我撿到一隻筆
一張紙
上面謄寫的話語
只會成為怪物的營養食品
所以等待
等明天到來
靠靜默和希望過活


汰選


偶爾心中溢出一團霧
充斥一團火
遺忘的人們的影子
從遠方跑來
應是重要的消息
我卻忘了讀取的暗號
對自己的遺忘感到羞恥
可這份羞恥
本身卻很驕傲
佇立意識正中央
被裸奔的雲包圍
被停頓的樹包圍
光線刺眼的同時
惡意也潛伏四周
所以我卸下心防
所以我敗下陣
節節退守生活的核
生存的核
我明白這是汰選的周而復始
這一趟採取了至今最激烈的方式


Playlist#138: 明天(cover)


今年沒有 76 跨年場,只好在房間聚眾自己排歌單。

年中決定恢復每週更新後,今年一共做了 34 篇 instagram 貼文,音樂長度仍限縮在一分鐘內,但已經讓人絞盡腦汁,我也漸漸愛上這種每週枯坐電鋼琴前等靈感經過的時刻,常常不知道要彈什麼,就去抄別人的節奏、抄別人的和弦進行,彈個幾遍自己的東西就會像馬拉松選手般慢慢從地平線那一頭跑過來。

一人宅錄的快樂與煩惱同時發生在一次要處理所有樂器上:發現右手食指和中指在摳電貝斯的時候,音量力道不一致導致走起來像長短腳;吉他和弦疏於練習換不快,所以做不出快速刷弦的動作;用鋼琴起頭還沒辦法很直覺往 rootless voicing 思考,還是太常使用照 1 3 5 7 順序排好的 voicing。

越嘗試,就發現越多細節:從什麼樂器起頭都有明顯的影響,電吉他的延音會讓換和弦的需求降低,用鋼琴起頭我好像還是耐不住性子想換和弦;延音踏板的使用如果更靈活,藉由濕跟乾的切換就會有些張力;電貝斯用 pick 和手指彈奏造成的音色差異對曲子具有滿重要的影響;automation 其實可以做很多事情,像是拉 EQ 讓低頻漸入,算是做 beat 常見的進入下個小節的招。也還有很多疑問,中低頻太嗡、人聲怎麼混怎麼疊、弦樂要怎麼加、更多的鼓 pattern 等等,這輩子是學不完了。

其他酷事情可能是幫朋友的品牌 Reflection 做了兩支 40 秒內的配樂[1][2],也許路徑不是很正統,兩次都是我的音樂先行,影片是朋友邊聽邊拍邊剪(剪輯功力挽救一切),純粹想著品牌形象去按琴鍵,把聲音疊成喜歡的模樣,算是新的嘗試。

要感謝 instagram 上來自世界各地不停創作音樂、拍攝並上傳自己彈奏樂器的影片的創作者們,也要感謝 youtube 上海量的教學影片,總是懈怠時候非常好的刺激。

明年要開始練 MPC,可能開始學取樣玩拼貼,再去學個小號。

也許會繼續在技術上半調子,但這已不是繼續錄東西的阻礙。


Playlist#137: Bird is Alive


(兩則)

眼睛:更容易疲勞

眼壓已飆到不知道海拔多少,原本以為是工作該辭掉了的問題,但是現在假日睡到自然醒,吃早餐配手機,眼睛盯太久螢幕也會覺得累。有時候無法順利聚焦,不知道是青光眼還是單純的近視度數加深。
懷疑氣胸復發的時候也是這樣:當疼痛發作的時候,就會瞬間忘記正常健康的狀態,接著悔恨健康的時候沒有好好保養,只知道揮霍。

牯嶺街:一群不酷的人聚在一起就會很酷

今年牯嶺街市集聚集了更大規模的喝酒團體,主辦單位的大哥第二天特地拿了更多椅子過來,這種包容與接待的心情已經滲透到內心很深很深,也默默形塑了我對於市集的喜好與想像。
今年藉機多認識了一些攤位,其中最帥的可能是印刻部,以版畫為主要媒介的創作團體。創辦人之一說他們在北風社進行常態聚會,還有和 TIWA 合作,帶移工一起畫版畫。和製霧所目前的路線非常不同,但或許光譜上都要有人站著吹風才是最健康的事。
每次得知還有人在做奇怪的事情就會情緒高昂(這也是喜歡參與市集擺攤的原因之一),出社會夠久,有些曾經熟識的朋友已經散掉,更能體會要能聚眾執行大家都感興趣的事情有多困難。還好現在我還有。


Playlist#136: Real With You


讀完《童話故事》的人,應該都要經歷一段失語期,我相信這沒什麼,只是需要消化一下,消化那些太過抽象而無法踩在地面無法產生共鳴的描述在天上飛的模樣。岔路的一側是向其邁進,一側是遠離,我當然是踏上遠離的一眾,不感到自卑的,甚至極其坦然的,大聲說出:那不是我的表達方式。

表達方式一直是我在意的事,不論在私領域或公領域。如何用語言精確地描述,想像對方應該可以理解,是一大課題。時常在說出口之前,會先意識到,當我說了「什麼」,那個「什麼」的反面就會成為破口遭到進攻。這是一種可悲的悲觀揣測。可惜在腦內的來回推演之下,時常只能脫口說出不甚精確的字句,卻也暫時沒有其他辦法,只能企盼字句能夠自己找到出路,替自己辯護。

於是,就必須有一個心理建設,要替脫口而出的說法遭到反擊的時候找到掩護。掩護的方式有幾種:先主觀認定對方的說法是錯的,或者認定對方的語文程度低落根本不必在意。我卻發現這些策略仍會感到內傷,久久無法釋懷,和對方攻訐的想像仍在腦內甚至夢裡持續上演排練。心魔之擴張。

終於有天我想通了,最簡單的方式是承認:我仍有不足,抱持謙卑的心態接受一切主觀意識並不認同的指教,不認同但是接受,好像意識是一間民宿,必需在暴風雪天安置一位不速之客般,先讓他住下來,其餘的不適,從長計議。


Playlist#135: Never the Same Again


兩則增廣見聞。

和 A 一起去參訪某 NPO 的全員大會。漸漸把 NPO 當成一種解藥,幻想那藥能治好我的病,讓我擺脫倦怠,激發些許道德感,擺脫濃厚的商業氣,幸運的話還能兌換些許成就感,這樣就足夠了。一年前沒有想過會走向這條觀念大道,不,這應該是人煙稀少的小徑。沒有人會嫌賺太多,卻很少人問賺那麼多要幹嘛。如果總是等賺到再說,這個再說可是會一併帶走時間,直到頭髮白了,勃起不能,膠原蛋白嚴重流失。

自己去聽了某樂隊的表演。音樂是舒服的,但是 program 放不少,vocal 效果器掛到聽不出來原本的人聲,幾乎沒有獨奏橋段,更不要說即興。不可否認他們的表演很好「看」,像看綜藝節目,很多激情可愛的舞台動作,talking 又臭又長但是其中的梗足以讓他們的樂迷發笑,我邊看邊想自己是不是老了,老到只想在現場看一些和演奏有關的事,回想以前看的表演,常常一連三四首歌不停,停下來短短幾句話又馬上繼續。以結果論來說,他們很成功,樂迷塞滿空間。如果有刀架在脖子上非聽不可的話,待在家裡聽串流就好。